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有互联网的地方就有BAT,这似乎是一种中国式宿命。
今日头条App从2012年开始出现并崛起,整个过程像极了创始人张一鸣名字来源的成语“一鸣惊人”那个典故,“此鸟不飞则已,一飞冲天: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”。
据说,在当初很长一段时间里,张一鸣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,尽量隐藏今日头条,尽量不被BAT注意到。在今天的内部邮件,他也是这么说的,“头两年别人理解我们是新闻客户端,理解我们是一个单一应用,比较忽视我们,我们也有意保持低调(当时偷着乐)。”
于是,等到今日头条开始正式pr登场时,巨头们才纷纷后知后觉发现,扼杀已是不可能,今日头条像是从暗黑森林冲出的一头小怪兽,凶猛,迅速,如初生牛犊不怕虎。
今日头条聪明之处在于,第一它会应时而变,第二它舍得花钱。
先说应时而变。这两年来,大量的传统媒体人和程序员被高薪招至今日头条麾下,与优质内容供应商签订合约,对撒泼耍赖者予以强力回应。再说舍得花钱。准确地说,应该是舍得花钱买内容,头条号作为内容供给源,在2015年出现了声势浩大的“千人万元”计划,名正言顺且一劳永逸地解决来源问题,成为此后“企鹅号”“网易号”等各种号的竞相模仿学习对象,永久地成为行业的身先士卒者。
期间,伴随着一轮又一轮pr,一次又一次地推广,今日头条的算法模式,作为破除社交媒体信息茧房的灵丹妙药,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
到了2016年年初,也即2015年年会上,张一鸣再次低调地宣告他的年度计划,做“中国第一内容创作平台”。言下之意再明显不过,要超越腾讯新闻App。
张一鸣很久以前就有过一个观点,如果是非工具类应用,相比单纯的UV和PV,用户在线时间长短,更能体现产品黏性好坏。这像是为时下最火热的直播在注解,或许,也是今日头条估值超越微博原因所在。人均每天接近60分钟的使用时长,除了微信之外,在阅读类产品里,怕是无人与之匹敌。
更令人不得不感叹的是,从开始到现在,张一鸣的想法几乎就没变化,信息分发平台,加速精准匹配,今日头条的一切的努力,都是围绕这两点在做。所以可以预见的是,短视频项目加速推进之后,用户时长将进一步拉升并且固化,做“中国第一内容创作平台”,并非可望不可即。
估值80亿美金,或者100亿美金,那是一个变换的数字,关键的是,主导数字的背后的想法,从始至终都没有变,市场也一再证明了他坚持的价值。而且,我猜测,他的老乡王兴卖掉校内网后又关掉饭否的经历,给张一鸣留下了很深的影响,他不会轻易地把今日头条交出去,哪怕是BAT。
“最近有同事郑重地跟我说,他加入头条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腾讯员工,我当然也不是,多没意思”,张一鸣在昨晚深夜在“头条问答”上,侧面回应了腾讯投资传闻:“有首歌叫《Go Big or Go Home》,好听!”
要么搞大要么回家,显然,他的答案是搞大。在今天的公开邮件中,他再次重申了这一点,“对我们来说,哪怕只有10%的机会,也值得为此全力以赴,何况我觉得不止。”
创业,说到底最后的挑战只有两个,一个是时间,一个是自己。私下聊天时,张一鸣和我说,“其实是否接受投资不是关键,关键是我觉得要有go big的想法。人生短短,不要平庸。要给员工更多的愿景参与感和危机感。”
随后,他又补充了一句,“我其实不是为了独立而独立,我不太有江湖气枭雄气。”他说这句话时,我眼前突然浮现出一个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式场景,一个小个子的福建龙岩人,在战火纷飞中举着枪冲锋向前时,突然回了一下头,露出了骄傲而倔强的笑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