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轻易相信广告上的一些三无抗癌药,其实生活中能对抗癌症的菜有很多,不妨吃一次。
搞笑视频
专家分析导致癌症的环境诱因中可知,30%至35%来自于饮食,饮食与癌症发生关系密切。
我们应该关注血管,因为血管充满了我们身体,血管是生命之脉,但对于癌症来说,血管可能是死亡之脉。
血管增生为癌症的主要标志,癌变组织初期只是一些细微的肿瘤细胞,因为没有血液供给它们氧气和养分,无法形成大规模的肿瘤组织。
因为我们人体内随时都可能会产生这种微小的肿瘤,它们大部分一般不会对人体有害。
但是,肿瘤细胞能够释放某些物质,诱导血管新生;一旦在它们之中产生血管,肿瘤就开始迅速生长。
所以,预防癌症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预防这类“肿瘤血管”的产生;即使已经患上癌症,仍然有可能通过切断血液供给来“饿死”癌症,称为“反血管增生法”。
专家发现很多食物含有能够预防血管新生的物质,如红酒中的白藜芦醇能抑制60%的异常血管新生,草莓和大豆的萃取物也有一定作用。
有些食物(如葡萄、莓类、大蒜等)的作用甚至比抗癌药物更好,而且他们发现食物间具有协同作用。
也就是说,你可以同时吃几种不同的有益食物,它们的防癌效果会比单吃一种有益食物要好。
专家总结的“反血管增生”的抗癌食物有绿茶、蓝莓、黑莓、草莓、覆盆子、橙、葡萄柚、柠檬、苹果、凤梨、樱桃、红葡萄、红酒、上海青、甘蓝、大豆、人参、灰树花、甘草、姜黄、肉豆蔻、菊芋、薰衣草、南瓜、海参、金枪鱼、欧芹、咖喱、番茄、橄榄油、葡萄籽油、黑巧克力。
导读: 癌症预防是一件全人类都在进行的大事,因为癌症是可怕的,没人想跟癌症沾上一丁点儿的关系。预防癌症除了生活作息要规律,在饮食上,吃些癌症宿敌菜,也是可以达到预防癌症的效果。想知道如何预防癌症以及预防癌症吃什么好吗?那就一起来看看吧。
预防不同的癌症,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吃含有这些类型的食物。
1含膳食纤维的食物(如糙米、芹菜、柑橘等)
很可能降低结肠直肠癌的危险性,有限证据证明能降低食管癌危险性。
2含叶酸的食物(如菠菜、动物肝脏、水果等)
很可能降低胰腺癌的危险性,有限证据证明能降低食管癌、结肠直肠癌的危险性。
3含类胡萝卜素的食物
很可能降低口腔、咽、喉癌、肺癌的危险性。
4含β-胡萝卜素的食物(如南瓜、胡萝卜、菠菜等)
很可能降低食管癌的危险性。
5含番茄红素的食物(如西红柿、南瓜、柿子等)
很可能降低前列腺癌的危险性。
6含维生素C的食物(如猕猴桃、鲜枣、草莓、枇杷、橙、橘等)
很可能降低食管癌的危险性。
7含硒的食物(如芦笋等)
很可能降低前列腺癌的危险性,有限证据证明能降低肺癌、胃癌、结肠直肠癌的危险性。
8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
除了植物类食物,一些鱼类、奶类、坚果类也有一定的防癌作用。比如,有限的证据证明鱼能降低结肠直肠癌的风险性。
注意平衡膳食是防癌饮食的基础,当前提倡的合理饮食结构是“两高一低”:高维生素、高纤维素、低脂肪。在这个基础上,还要尽量保证饮食多样化,最简单的方法是数颜色,一天吃够5种至7种颜色的食物最好。
上面介绍的一些癌症宿敌菜都了解了之后,下面我们来深入了解下致癌物质,以后要尽量远离它们。
致癌物分4个等级
致癌物是指能诱发人患癌的“坏物质”,它的范畴包括任何能增加人类患癌风险的化学、物理物质及生活、工作方式等。
1965年,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开始了确定致癌物的工作,并于每年发布更新致癌因素的信息,最终,将致癌物分为了4个等级,其中不少与食物相关。
1烟草、酒精饮料、黄曲霉素、槟榔、中式咸鱼等明确有致癌作用的致癌物。
大家生活中可能觉得吸烟喝酒没有大碍,但是日积月累就可能成为癌症的“元凶”。
黄曲霉素则主要存在于霉变的坚果、大米和玉米等,吃这些食物时一定要注意清洗和储存得当。
另外,如果饮酒,男性每天最好不要超过一两,女性不要超过0.5两。
2丙烯酰胺、铅、4-甲基咪唑等可能性较高的致癌物质。
这类物质在动物实验已证实有明确的致癌作用,但人群研究的证据还比较有限。
生活中如果经常采用高温油炸、高温油烟烹制食物,接触到丙烯酰胺的机会就比较大,应尽量避免。
3苏丹红色素、胆固醇、咖啡因、三聚氰胺、糖精等尚不能分类的致癌物。
这类物质动物和人群研究的致癌证据都不充分,或动物实验证据充分,但人群研究则明确无致癌作用。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食物可以不顾数量放心吃,因为它们虽然不致癌,但可以带来其他健康风险。
4致癌物中还有第4级,指相关研究中没有充足证据证明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质,食物中属于此类的物质较少。
“4个等级的致癌物,在饮食中的‘伤害’不可一概而论”,专家说,1级和2A级致癌物要尽量避免,2B级致癌物无需过度紧张,对于3级和4级致癌物,更加不用担心,因为目前的研究中没有发现它们可以致癌。
致癌食物认识误区
如今,食品安全问题堪忧,老百姓对于致癌食物可谓是“谈癌色变”。不少人甚至在看到某种食物致癌后,就将该食物列入“黑名单”,不再食用。
搞笑视频
专家说,大家对此其实不用过于恐慌,有致癌风险并不意味着一定致癌。